LED照明飞入百姓家需要考虑“六大问题”(二)
发布时间:2014-8-4 消息来源:天琢照明
导读:在LED的推广应用过程中,更要注重价格、技术、服务、市场等细节,才能形成“社会可节能、个人有实惠、企业得发展”的多赢局面。
如何扬长避短?
综合考虑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,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推动市场发展LED早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。比如,具有指示功能的交通红绿灯、转向灯,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仪表和大型LED广告牌,具有装饰功能的霓虹灯、大型射灯等。但要用于照明领域,由于是“电子发光”,还有不少需要克服的障碍。比如,早期的一些LED路灯,虽然发出的光很亮,但照到路面上却显得昏暗,让不少汽车司机抱怨“见光不见亮”。
与被称为“热光源”的白炽灯不同,LED灯被称为“冷光源”,光的颜色偏冷,也比较生硬、刺眼,会让人眼感到不舒服。近年来,随着LED技术快速进步,上述问题已基本解决。不断提高发光效率、更加节电的同时,LED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,有的应用甚至让人大吃一惊。
怎样防范假冒伪劣?
综合运用标准、财税等手段,合力监管,严格执法,规范市场早期LED产品主要用于室外照明、商业照明等,如今正大踏步进入普通家居照明领域。同时,销售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鱼龙混杂、假冒伪劣的现象,令消费者难辨真假。一些小企业、小作坊在LED焊线工序中,将金线换成铜线,一根焊线的成本由4厘钱降至2厘钱;使用劣质封装材料,将材料成本由三四百元降至一二百元。这些做法,虽然降低了产品成本,却极大地影响了LED灯的发光质量和使用寿命。
一位业内人士表示,这些小企业、小作坊有不少是标准的“夫妻店”:两口子加一把螺丝刀,再买来一批便宜的零配件,就可以开张生产了,根本谈不上什么产品质量,严重地扰乱了市场。国家电光源检测中心(北京)项目经理刘倩介绍说,她与同事去抽查一些小企业时,往往看到厂门口拴着凶猛的大狗,嗷嗷狂叫,根本进不去。 “这些大狗可不会认什么‘大盖帽’,见了陌生人扑上来就咬!即使查出不合格产品,把这家小企业关了,过不了几天,它再申请一个执照,或跑到别的地方,又可以开张。”刘倩感慨道,因为违法成本低,这些企业都不把造假行为当回事。因此,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,形成监管合力,并且严格执法,才能杜绝上述问题。 “产品标准缺失,市场不规范,也导致了低价恶性竞争。”不少一线品牌企业负责人表示,除了国内市场的环境问题外,由于回款慢、售后服务成本高等原因,不少大企业更愿意去做国外市场,对于国内市场不太重视。
如何规范和引导国内市场?
吕芳表示,2009年国家出台了《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》,2011年发布了淘汰白炽灯路线图,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发展。针对标准缺失问题,国家做了大量工作,近年来,仅绿照项目办就支持开展了13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。“由于LED产业正处于爬坡期,相关标准定得过早或太死,都会限制产业发展。因此,应采取及时跟进的办法,做到边发展,边制定。”“根据节能灯推广经验,只有综合运用标准、财税等手段,才能规范市场,打击违法违规行为。”吕芳表示,比如,目前我国的节能灯补贴政策即将到期,应在此基础上,根据半导体照明产品特性,加快研究制定半导体照明产品补贴推广办法。